Skip to the page content area.

:::

Tavern Diary Volume 123


8.14.’07. 1:52pm.

次級房貸風暴

三個星期前的 7 月 25 日週三,臺股 9740.13 點衝上萬點前夕。當天的新聞,三支臺股基金核准通過,總金額約一百五十億,即將投入股市,資金充裕,所有人一致看好一口氣衝上一萬兩千點。沒想到 7 月 26 日週四突然大跌 173.71 點,跌到 9,566.42 點,跌幅 1.78% 。我本來以為是萬點之前的盤整。沒想到隔天週五跌得更大,一口氣跌了 404.14 點,跌到 9162.28 ,跌幅到 4.22% 。我想想,之前漲得那麼兇,大概有人要趁萬點前獲利了結。看新聞賣出的都是外資法人,我不禁反省只注意到臺資充裕,卻沒有算到外資會趁機收手。注意股市近一年來,還沒看過一天漲跌幅 4% 以上的。嚇都嚇死了。隔週星期一我也趕緊贖回。所幸星期一大盤反彈,我賣了個不錯的價錢。

這一陣子以來股市每天起伏震盪都很大,都在 1% 以上。這一陣子來,一直聽到一個名詞:次級房貸風暴。那是什麼呢?上個週末,想想沒什麼事,我便上網查查什麼是次級房貸,盤算台股中長期還有沒有希望。

次級房貸 (subprime mortgage) ,是在一般房貸以外的新興業務。因為美國房地產市場飽合,信用好可以申請分期房貸的,能借能賣的都賣了。為了刺激買氣,美國的銀行金融業者開始針對之前信用不好,不能借不能賣的人,以較高的利息核貸,較高的利息就用來補貼風險,作為風險貼水 (risk premium) 。這種借給信用不好的人的高利房貸,稱為次級房貸。次級房貸利息比初級房貸一般高約 2%–3% 。因為利息高,收入高,引起投機的金融業者競相投入,也創造了不少金融新貴。其中有新成立的公司,例如新世紀金融公司 New Century Financial ,也有歷史悠久的投資銀行,如貝爾斯登 Bear Stearns

因為次級房貸優厚的利息很吸引人,金融業者又把它包裝成衍生性金融商品,稱為不動產證券化 REITS ,在市場公開發行。而後,更出現了針對 REITS 投資的不動產投資共同基金,吸引一般人去投資。

一般認為, REITS 因為有不動產作抵押,比追逐數字的股市有保障。加上利息豐厚,成為許多投資人競相追逐的焦點。

然而,次級房貸有什麼潛在的危機?

次級房貸有兩個潛在的危機。第一個是違約風險。次級房貸的豐厚利息,是建基在風險貼水上的。也就是說,房貸的貸款人,本身信用評比並不好,不是信用記錄不良,就是收入較低。正派經營的銀行,原本就不應該借錢給這種人,因為容易被倒帳,也就是所謂的違約風險。次級房貸一般都是浮動利率,剛開始流行的時候,美國正處於低利時代,所以這些收入不足的人還繳得起。可是不可能有永遠的低利時代。當經濟過熱,為抑制通貨膨帳,美國聯準會一定會調昇利率,收回熱錢。一但利率調昇,超過這些貸款戶的收入負荷,只好倒帳。因此,一但利率調昇,就會引發全面性的倒帳潮。

可是, REITS 就算倒帳,還是有不動產作抵押,有那麼可怕嗎?這就是第二個潛在的風險:不動產不容易變現。不像股市,同一支股票,每天都有很多賣賣交易,價格很容易電腦撮合,買賣容易得多。不動產買賣沒有那麼頻繁,每一件都不一樣,不同的不動產很難比較,很難定價,所以才需要銀行鑑價。市場不熱絡下,一件不動產要售出至少都要好幾個月。如果要立即變現,只能壓低價格拍賣,這樣價格損失就會非常鉅大。簡單地說,繳不起房貸的人,房子被法拍,所得金可能只剩下五分之一。那手上持有 REITS 金融商品的投資人,其淨值也在這一瞬間,縮水為五分之一。

因為這樣可怕的潛在風險,一但次級房貸開始產生倒帳潮,就會連帶引發不動產基金投資人搶著贖回。基金有贖回給投資人的義務。當基金沒有那麼多現金以供贖回,抵押的房子只好法拍變現。法拍又造成基金的淨值大縮水。淨值大縮水又會引發贖回潮,變成快速的惡性循環骨牌效應,一下子就倒了。

前述提到的兩家以次級房貸為主要業務的銀行和投資公司,新世紀金融公司已於 2007 年 3 月申請破產,貝爾斯登投資銀行日前也有兩支不動產基金倒閉,面臨非常嚴峻的生存危機。

這麼可怕的事,原本再怎麼可怕,也只有傷到 REITS 基金,和整個投資市場無關。可是現代的金融市場交易複雜,還有投資基金的基金,可能會投資 REITS 基金,平衡基金也可能會投資 REITS ,金融機構本身也可能投資 REITS ,所以銀行金融機構也要認列投資損失。這些損失都是不容易察覺的。因為這些隱藏性的損失,造成投資人的信心危機,原本 5% 的損失,可能會擴散成整個市場的投資信心危機。投資人大量贖回,造成整個市場的動盪。

不過,就算這麼可怕,原本也只是美國的問題,臺灣沒有次級房貸,和臺灣沒有多大關係。可是臺灣股市中有很多是美國來的外資法人基金。一旦美國基金母公司現金不足以應付美國人的贖回,只好在臺股大量殺出求現,以應付美國的贖回。和臺灣無關,可是臺股還是被大量殺出。而且殺出是為了匯回美國賠付投資人,投資公司大量搜購美元,也造成美元大漲。這就突顯了全球化的問題。臺灣的企業還在賺錢,臺灣企業投資美國 REITS 也不多,可是全球化的結果,美國金融業發生的問題,就會連帶影響到臺灣。

上星期六,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,提出大量資金,協助銀行渡過次級房貸風暴,穩定金融。此舉被解讀為次級房貸問題比想像中更嚴重,全球股市應聲而倒,臺股也跌了 251.29 點,跌破九千點,到 8,931.31 點。

其實,次級房貸的根本問題,在於其高獲利的背後,存在著高度的違約風險。其高獲利原本就是風險貼水,投資人享受高獲利的同時,風險原本就應該自行承受。政府提出全民的錢來協助這些投資銀行,原本就是錯誤的。簡單來說,銀行要借錢給這些高風險、信用不好的人,是銀行自己的決定。一旦倒帳,銀行本就該自行承擔。要是無法承擔,一開始就不要做。借之前,就要想清楚。賺了風險錢,出了事才要政府擦屁股,是不負責任的事。個人這樣做,還可以說不夠成熟,予以同情;銀行有那麼專業的精算和風險控管團隊,還這樣做,一點都不值得同情

次級房貸和臺灣之前的雙卡問題,非常類似。全世界的銀行在做的蠢事,其實一模一樣。歷史會不斷重演,說得一點也沒錯。

這讓人不禁聯想到三年前的結構債事件。當時盛行債券基金,許多人瘋狂投入,以為債券比股市穩定,雖然收入比較低,但是是固定收益,成為風險低的投資好選擇。可是債券的背後也有違約風險。政府公債不會倒,可是利息很低,所以一般債券基金不會只投資政府公債,而會投資像公司債等利息較高的債券。然而公司債有違約風險,一但像博達事件一樣, 2004 年 3 月底五年期公司債到期還不出來,債券就瞬間變成壁紙了。

算一算,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,都有看不到的風險。股市比起來,交易透明,買賣容易,反而實在多了。

整體來說,次級房貸只是一部份的問題。它既未衝擊到大多數銀行的正常業務,也沒有衝擊到一般的產業。充其量只是衝擊到美國投資人的信心。臺灣的產業還在賺錢,經濟還在看好,中長期來看,臺股還是大有可為的。 ^_*’


Index | First | Previous | 121 | 122 | 123 | 124 | 125 | Next | Last